不,宿主,您真的不懂。
不过……emmmmm,这么理解也没什么毛病。
“不打扰您了,您继续学习吧。”系统沉默片刻以后,放下这么一句交代。
色是刮骨刀,酒是穿肠毒,蓝颜都是祸水,还是腰中仗剑斩学神,让学神连自习都放下的那种。
它系统的宿主,一身正气,坚决不被外面的妖艳贱货迷惑,它觉得非常好!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而在另一边,叶千盈关于周氏猜想的论文,终于刊登出去。
如果把数学界的期刊分等,最上面的一等,无疑就是四大数学期刊,也就是《annalsmathematics》、《inventiones mathematicae》、《acta mathematica》以及《journal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》。
第二等的期刊嘛,就是《municationpure and applied mathemtics》、《ergodic theory and dynamical systems》这些。
而夹杂在一等和二等之间的期刊,也就是一等半的学术杂志,无疑就是叶千盈之前投稿的《duke mathematical journal》了。
之前的学术会议上,主编和叶千盈提到了这篇论文。正好,叶千盈的论文写的也快,赶在主编的印象消失之前,稳稳地投递到了主编的邮箱里。
所以主编也就省了之前漫长的排队期,把叶千盈的论文按照期刊的制度,交给可信的学者审核。
周氏猜想本身在学术界也有着很特殊的地位。要说它是第一流的难题,那不至于,如果真是那种高度,那叶千盈就可以往四大期刊里投稿了。
但要说名气……周氏猜想无疑非常有名。因为它挂着梅森素数的边儿。
所以面对一个周氏猜想的论文证明,大部分的学者都是很有兴趣的,既然发到自己的邮箱里,那不妨早点点开来看看。
于是阴差阳错之下,叶千盈的这篇论文,硬是以超过一般论文三分之一的速度完成了审稿期,正好赶上了最新一期《duke mathematical journal》的刊登。
论文才一刊登,立刻就引起了数论界的轰动。
这二十多年以来,周氏猜想都是梅森素数上一块坚固的基石。尽管它只是一个猜想,但它却凭着猜想的力量,养活了多少研究数论的研究生们的毕业论文!
“假设在周氏猜想证明的情况下……”
“根据周氏猜想的内容可以提出……”
“本条件可参考周氏猜想……”
就像是一本《红楼梦》养活了多少红学家一样,一个周氏猜想,是研究梅森素数时,多么好的论文素材啊。
然而就在今天,周氏猜想终于被人证实了。
可以说,翻看论文的的数学研究者们,第一反应就是:怎么证实的?
第二反应则是:是谁?
然后翻到作者的位置一看名字——诶,这个名字怎么这么眼熟?
亚裔的名字对于西方人来说一直有点难读难记,但大家都是记忆力非凡,听过一节数学课就不会忘记关键数据的人物,总不至于连一个不久前见过的名字都记不清。
ye……
这个人,他们好像两三个月前,在期刊上见过啊!
而且好像也是《duke mathematical journal》这本刊物啊!
如果他们没记错的话,叶千盈,这个人不就是之前领走了比尔猜想一百万美金悬赏的华国少女吗?
现在还不到三个月,你有破解一个周氏猜想……how old are you?怎么老是你?
许多人因此感到惊异、唏嘘,感慨。
而与此同时,那个在学术会议上把灵感一闪的感想记在手腕上的小故事,也在主编津津乐道的提及中像是鸽子放飞翅膀一样地流传了出去。
学术界的大家其实也是喜欢八卦的,对于这种“证明定理背后的小故事”,人人爱听,他们也不能免俗。
如果不是这样,当年的泡利禁止靠近实验室定理,也不会传播的那么广泛啊。
本来在学术会议以后,叶千盈那个中途停下的插曲就只是一个小小的笑料。宽容的教授不会说什么,诙谐的教授会拿这件事和学生开个玩笑,不少人甚至还不等和朋友提起,就把这个片段忘记了。
然而托了主编的福,现在大家不但想了起来,给叶千盈正了名,而且周氏猜想的验证,还因为叶千盈之前的举措,多了几分神秘的色彩。
这个在二十多年前由华国数学家提出的猜想,最终依旧花落华国的少女之手,由华国人给出了证明。
就像是一个故事写到终了,画上了一个再圆满无比的句号。
正因如此,这个故事不但在国外的学术圈里流传,就是在国内,都成了一个相当具有爆点的新闻报道。
叶千盈的名气值,又迎来了一波高速的收获期!
说明:手机阅读,可用拇指按住屏幕往上拉。可自动进入下一章
说明:电脑阅读,可以按键盘← →方向键直接翻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