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快更新新顺1730最新章节!
在发新股还是发债券这一点上,十七人董事会的决策,实际上是符合“先上车”的股东的群体利益的。
谁要是当初先上了车,是那800万两白银原始股的一部分,谁也不想增发新股。
于是现在问题就出来了。
大顺下南洋了。
800万两的原始股,直接兑付,真不是兑付不起。
但是,12倍的债券呢?
这才是真正要命的东西。
这才是牵着王八吊着鳖的存在。
杠杆太大了。
这也是为什么刘钰说,就算是荷兰人提前知道大顺要下南洋的消息,也无计可施的原因。
非要发债券,不增新股,怎么能在南洋扩军备战?
反过来,要扩军备战,大顺虎视眈眈,就算发新股,有没有人愿意买?
明知道这钱可能打水漂,谁会为公司接盘?
有这钱,买法国国债、买英国国债、买俄国国债不香吗?
东印度公司要是一开始就发新股,增加资本,降低股息,损害原本股东的利益、为公司长远利益着想,也不至于在东南亚搞出诸多竭泽而渔、毫无远见的手段。
可反过来,这么搞,明显违背了资本的逐利性,需要的不是一个对全体股民负责的董事会。
而是一个绝对集权的、说一不二的、无限权力的无限责任制的董事长,或者叫东印度公司国王。
这又和金融规则相悖。
而先行一步的金融规矩,又是荷兰之前领先世界、当过超级大国的基石。
所以东印度公司面对南洋问题,根本无能为力。这是体制原因。
这些为了保护原始投资者利益而发行的东印度公司债券,才是让整个荷兰金融动荡的原因。
真要是只是区区那800万两白银的股本资产,荷兰最多疼一下。
可是12倍的债券,就让整个荷兰的金融市场,彻底崩了。
按照历史进程,走到这一步,标准流程是:政府出面,解散东印度公司,接管东印度公司的殖民地和所有资产,也承担东印度公司的所有债券、债务。
可是,现在的荷兰政府,哪有这个能力?
民众已经爆发了诸多的不满暴动,这时候再宣布东印度公司收归国有,全体荷兰民众为东印度公司的债务买单、擦屁股?
别说现在还是松散的七省邦联的荷兰,就算是封建集权到顶点的大顺,压在头上12倍的债券,大顺皇帝都不敢接、户政府尚书能当天就吓得病了告退回家养老。
大顺也还不起这几千万两的债务,就算是分几年还清,那也还不起。直观来看,够来一次废漕改海和黄淮地区的简单治理;够打三四次准噶尔。
所以现在荷兰的局面非常的诡异。
和当年刘钰在荷兰煽动、而威廉四世一点不主动的局面,极为相似。
一方面,议会派一直希望赶走奥兰治派,让奥兰治派下台,彻底滚蛋。
另一方面,这时候民众已经极度不满,对奥兰治家族彻底失望,但是议会派这时候也销声匿迹了,根本不站出来。
谁这时候站出来,谁就得承担一切:赶走法国人、偿还东印度公司的债券、稳定国内金融市场、稳定粮价、打击投机商、取消包税制。
干不好,就完蛋。
在这个威廉四世准备跑路、根本不想再当什么劳什子执政官的时候。
之前一直想要推翻奥兰治派的议会派们,此时却巴不得威廉四世这执政官一直当到死。
谁都不想在这个时候力挽狂澜,谁也没本事力挽狂澜。
当然威廉四世也不傻,东印度公司也向海牙申请过,破产,由政府接盘,全面接管东印度公司。
但是,海牙政府根本不接这个盘。
这种情况下,把东印度公司逼到绝境、把荷兰的金融市场彻底搞崩的大顺的使节团,反倒成为了荷兰大商人阶层的座上宾。
反正是有限责任制公司,破产清算,赔光拉倒,总不能让大股东和董事会,掏自己的腰包,来还公司的债务吧?
说明:手机阅读,可用拇指按住屏幕往上拉。可自动进入下一章
说明:电脑阅读,可以按键盘← →方向键直接翻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