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梵罗国,除摩托之外的机动车总共才2000万台。
按不完全统计,载重超过5吨的卡车,梵罗国总共都还没有100万台,而且很多是数十年之前的产物。
因为缺乏载重卡车,所以梵罗陆军的装甲部队几乎没有战场机动能力。
换个角度,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运输工具,梵罗陆军的编制体系与战术思想才会如此的老旧!
至于步兵部队,连机械化都没有实现,拿什么谈机动能力呢?
由此导致的结果是,梵罗陆军所依托的“大纵深防御战略”不过是个幌子,根本就没有实际价值。
“大纵深防御战略”的精髓,显然不在字面上,而是实施防御的具体战术。
说得简单一点,也就是在依靠梯次部署的防御阵地抵挡住敌人的进攻,在消耗掉敌人的进攻锐气之后,出动部署在防线后方的预备队,发起犀利的反击,通过快速穿插围歼陷于阵地苦战之中的敌军。
具备强大战场机动能力的预备队才是“大纵深防御战略”的关键力量。
显然,梵罗陆军缺少的就是进行大范围快速机动的能力。
其实,这也是丁镇南看重的地方,并且坚持在巴铁南部地区用兵,把该方向当战略突破口的关键所在。
说得直接一点,只要能够突破梵罗军队的边境防线,而且解决后勤保障的问题,让进攻部队保持足够快的推进速度,就有很大的把握抢在梵罗陆军完成部署调整之前,实现大纵深突破。
只是,进攻方也要面对交通条件恶劣,后勤保障难以跟上的问题。
在某种意义上,这也是按照新军事学说进行军事改革的意义所在。
按照传统军事理论,比如机械化时代的闪击战理论,进攻肯定得依托道路,而且最好是铁路,装甲部队必须沿道路推进,充分利用道路提供的运输能力,因此进攻与防御全都围绕着交通线进行。
要说的话,离开了道路,机械化部队就没法打仗了。
由丁镇南提出的新军事学说,重点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,即在不依托,或者尽量少依托交通基础设施,依然能够突破敌人的防线,从而让部队获得更大的战术灵活性,能够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作战。
如果能在任何地点发起进攻,进攻方就能掌握绝对的主动权。
受到兵力限制,在防线拉长之后,防御方必然要面对兵力不足的问题,也就无法照顾到每个地点。
至于战术,也就是尽可能的降低对后勤保障的依赖。
正是如此,丁镇南才没有在兵力上做文章,而且坚持让参战部队进行编制调整,通过减少主战装备来提高机动能力。
具体而言,也就是以空中突击为主要进攻方式。
为此,只是增派给第7装甲师的通用运输直升机就超过了500架,而且最终很可能会达到800架。
不过,关键其实是进攻战术。
要说的话,这也是难点所在。
完全依靠陆军,以及空军战术航空兵,哪怕拥有足够多的直升机,也没办法解决后勤保障的问题。
随着进攻部队向前推进,补给线延长,直升机的运输效率必然会降低。
在达到极限后,进攻将难以为继。
到时,还是得寻找与依靠其他的运输手段。
地面交通条件恶劣,那么能够依托的就只有海运了。
正是如此,才要设置第四个战场,而且由海军担纲。
按照丁镇南的意思,也就是让海军在梵罗国西海岸发动几次登陆作战,夺取几座吞吐能力不算太小的港口,或者安排工程兵在合适的海岸线上搭建码头,以此大幅度缩短后勤保障线的长度。
当然,夺取的港口也是前进据点。
为此,地面进攻就得以沿海平原地区为主,特别是在突破了边境防线,在向纵深推进的时候。
正是如此,丁镇南才坚持安排陆战队参战。
要说的话,在来到巴铁之后,丁镇南为进攻所做的一切准备全都与此有关。
让丁镇南没有想到的是,他的这个安排产生了一个附带结果。
按照陆军司令部发来的消息,周涌涛已经安排白华伟去斯兰,担任梵炎洋舰队司令,并且兼任南方战场总指挥。
也就是说,负责南方战场的是白华伟!
因为还有一些重要工作得交接跟接替的指挥官交接,所以白华伟最快能在年底赴任,而且帝国海军也要到年底,才能够向梵炎洋增派舰队。至于丁镇南最想获得的陆战队,肯定能在11月上旬部署到位。
这个速度,已经很快了。
正是如此,在回到卡拉港的当天,也就是收到作战方案之后,丁镇南就把发动进攻的时间订在11月10日。
不过,这并不是说,战斗要到那一刻才会打响。
其实,地面战争早就打响了。
在纽兰共和国参战之前,梵罗国就发动了突然袭击,而且在南北两个方向上都突破了巴铁的边境防线。
只是,随后的战斗表明,梵罗国抢先发动进攻,主要是为了获得纽兰共和国的援助。
关键就是,梵罗军队在突破了巴铁的边境防线之后,不但没继续推进,反到把主力部队撤了回去。
不然的话,丁镇南也不可能潇洒的搭乘专机回帝都参加军事会议。
换个角度来看,正是梵罗军对的羸弱表现,让丁镇那有了十足的信心!
说明:手机阅读,可用拇指按住屏幕往上拉。可自动进入下一章
说明:电脑阅读,可以按键盘← →方向键直接翻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