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房中其他地方并无血迹,可见魏玉确是死在这张椅子上,能在他毫无防备之下得手,要么是绝顶高手,要么是熟人。但门是反锁的,若是绝顶高手,只能从窗户进来,魏玉的位置正好对着窗口的方向,他怎会一动不动坐着任由对方动手?可若是熟人来访,魏玉乃是名家大儒,讲究礼数,有访客时必定会将那本《短竹录》合上放好,起身迎客,可现场却依旧摊开放置,还做着批注,实在是于礼不合。”
“你分析得很对。”
我受到鼓舞,接着说道:“除此以外,看尸体的流血情况和僵硬程度,死亡时间应该是在昨夜子时至丑时,那时已是深夜,奔劳一路好不容易有了歇脚处的魏玉,为何不去休息,反而衣冠整齐?”
“就好像等着人来杀他一样。”陆休道。
这个说法让我愣了一下,不过还是继续按着自己的思路往下说:“还有最奇怪的一点,如果通过七星痣就可以很容易地确认死者是魏玉,凶手为何还要专门将头颅砍下带走?”
陆休缓缓点头:“不错,那把军刀虽锋利,但并不能将人头一刀砍下,凶手费尽力气割头带走,一定有不得不这样做的理由。”
我想了想,道:“割头不外乎隐藏身份、隐瞒死因、复仇、祭祀这些原因,这当中可能性最大的是隐瞒死因,那么——哦!说不定魏玉是中毒而亡,通过面部情况或口中气味可以看出是何种毒,进而推断出凶手是谁!”
陆休怔了怔,道:“经验丰富的仵作也可以通过死者腹内食物残余查出所中何毒。”
我坚持道:“或许这种毒查不出来呢?比如毒蕈,此地蕈子种类众多,吃到肚子里都一样,但说不定某种毒蕈只有特定的人能采到,凶手用这种毒蕈毒死魏玉后,怕暴露身份,就割下了他的头——”
说到这里,我忽觉豁然开朗:“对!如果是这样就能说得通了,凶手是寺中僧人或庖师,魏玉看书至深夜,感到腹中饥饿,便令人送些夜宵,这样衣冠整齐和书未合上便都有了解释。谁知凶手做夜宵时竟用成了毒蕈,魏玉中毒身亡,凶手害怕被追究,只好割下他的头,扔掉剩下的菜,反锁房门,从窗口匆匆逃走。”
“你这说法倒也不是全无道理,但——”
我说得有些兴奋,忍不住打断陆休:“何止不是全无道理,简直是极有可能!你想啊,毒蕈本就味道鲜美,魏玉忍不住多吃了些,结果枉送了性命。”
陆休哭笑不得道:“谁说毒蕈一定味道鲜美?据我所知,至少有五种毒蕈并不可口。”
我愣了愣:“有毒怎么还会难吃?”
“有毒为何就不能难吃?”
“难吃就没人吃了啊,还怎么让人中毒?”我觉得陆休简直是聪明一世,糊涂一时。
陆休无语地看着我:“毒蕈有毒是为了自保,而不是为了害人,如果能因为难吃而不用被吃,它自然乐意。”
原来糊涂的人是我。我无言以对:“你说得有道理。”
说明:手机阅读,可用拇指按住屏幕往上拉。可自动进入下一章
说明:电脑阅读,可以按键盘← →方向键直接翻页